2025-10-15
科力嘉紡織智能生產車間。
紡織廠的車間里幾乎看不到工人,數萬紗錠在自動化設備上安靜地旋轉,從棉花到紗線的全過程,都由系統自動完成。這是湖南科力嘉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日常場景,也是當地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縮影。
作為岳陽市紡織行業的領軍企業,科力嘉紡織的轉型是當地制造業邁向高端化的一個縮影。公司副總經理徐汕文介紹,企業聯合經緯紡機、東華大學等技術力量,投入超1200萬元打造智能制造車間,引入138臺(套)智能裝置,構建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數字化生產線。
數據驅動,紡紗告別“老師傅”時代
“過去紡紗質量多依賴老師傅的手感和經驗,現在關鍵靠數據和系統。”徐汕文指著頭頂的管道系統解釋,原棉從抓棉機開始便進入封閉管道,經由清梳聯、精梳、并條等八道工序,全部實現自動化流轉。關鍵環節配備在線檢測系統,實時監測紗線粗細、強度等指標,一旦發現異常立即自動調整或報警,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在優等品水平。
智能化改造帶來效率的顯著提升。數據顯示,科力嘉的生產效率提高30%,運營成本降低22%,每萬錠規模用工較傳統紡紗企業減少80%以上。目前,公司年產高端針織紗超過2萬噸,年產值突破6億元,產品主供耐克、阿迪達斯、巴拉巴拉等知名品牌服裝制造商。
系統集成,生產動態實現“指尖管理”
硬件升級是基礎,真正的“智造”核心在于數據的貫通。
“過去查訂單、找問題要跑遍車間,現在打開手機App 就能實時查看。”公司總經理何新華表示,系統可實時顯示設備運行狀態、訂單完成率、能耗數據等,管理人員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第一時間掌握生產動態,實現精準決策。
技術研發部負責人透露,團隊自主開發的紡紗設備控制系統已申請軟件著作權,未來將進一步優化生產節奏。目前企業已取得10項發明專利、46項實用新型專利、10項軟件著作權,18項專利在審,信息化正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新支柱。
綠色循環,智造模式已成行業標桿
“智造”不僅提升效率,也推動著綠色生產。在科力嘉的車間,棉紡過程中產生的短纖維通過負壓除塵系統統一回收,轉化為無紡布、醫用棉等產品的原料;棉籽殼等殘渣則送往農業企業作為培養基,真正實現“吃干榨凈”。
此外,車間采用隔音墻體、節能空調和LED照明,單位產品能耗較傳統模式下降15%。去年,科力嘉的環錠紡紗車間獲評“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”,公司被評為國家級“綠色工廠”,其綠色生產模式已成為行業標桿。
科力嘉的智能化實踐,正產生更廣泛的溢出效應。作為岳陽紡織產業的重要的鏈主企業,其智能工廠模式已被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,帶動多家同行企業啟動改造。從一朵棉花的旅程,到一條智能化產線的落地,科力嘉在技術賦能之下,曾經勞動密集型的紡紗業,正展現出技術密集、數據驅動的新面貌。